English

康熙统一台湾

1998-08-14 来源:光明日报  我有话说

康熙在台湾问题上,坚持和平统一原则,最终完成了祖国的统一,这是一个伟大的建树。

康熙对盘踞在台湾的郑成功的儿子郑经等一直抱着“循于招抚,不事轻剿”的态度。为此,他曾多次遣使赴台,同郑经谈判议和,希望通过和平途径统一台湾。没想到,郑经却抛出“台湾远在海外,非中国版图”的分裂谬论。郑经向清政府提出了三个荒唐的谈判条件:一、要求台湾像朝鲜、琉球一样,同中国保持藩属关系;二、要求允许台湾官民保留穿戴明朝衣冠,不削发;三、要求承认郑氏以后世守台湾,不登岸。康熙虽然没有同意郑经的无理要求,但为了使台湾早日回归祖国,因而在不损害国家统一的大原则基础上,做了一些让步,如表示允许不削发、不登岸,但坚决反对以藩属相称,明确指出:“郑经乃中国之人”,台湾“皆闽人,不得与琉球、高丽比”。这就粉碎了郑经等人妄图分裂祖国、割据自立的阴谋。这里,充分显示了康熙坚持国家统一的坚定立场和政治远见。

康熙二十年(1681年),郑经在台湾病故,郑氏集团发生了一场争权夺位的内讧。不久,清军平定南方的“三藩”叛乱。康熙认为,统一台湾的机会到了,于是毅然起用早年来降的原郑成功手下部将施琅,任命他为福建水师提督,积极进行军事准备。康熙二十二年六月,施琅率2万水师进攻澎湖,获取大胜。

郑克在内外压力下,派人表示愿意纳款投降。康熙审时度势,毅然决定颁敕招抚。他说:“若不允其投诚,则彼或窜处外国,又生事端,不若允之为善。”康熙在敕谕中说:“朕体上天好生之心,普海内外,俾各安全。”“将尔等从前抗违之罪,尽行赦免,仍从优叙录,加恩安插,务令得所。”台湾郑氏集团终于将印册上缴施琅,奉表归降。收复的捷报传到朝廷,恰是八月十五,康熙喜览奏章,欣然命笔,写下了《中秋日闻海上捷音》一诗,感叹“海隅久念苍生困,耕凿从今九壤同”。

台湾统一后如何进行管理?朝中有人认为,台湾孤悬海外,鞭长莫及,派兵戍守又糜费钱粮,不如“迁其人,弃其地。”连当初极力主战的大学士李光地也主张放弃台湾,甚至提出把台湾让给荷兰。以施琅为代表的一些大臣则坚决反对弃守,他说:“台湾虽然是一座海岛,却关系着闽、广、江、浙四省的要害,战略地位极其重要。”他还说,“如果放弃台湾,将必酿成大害,只有守住台湾,才可永固边囿。”康熙认为施琅等人言之有理,决定采纳他们的意见。康熙指出,台湾对海防关系重大,弃台的主张,是不筹天下之形势,以求国家万全之道。他下诏:“台湾弃取,所关甚大。”“弃而不守,尤为不可。”根据康熙的谕令,清政府在台湾设置1府3县,隶属福建省。从此,台湾的行政建置与内地完全划一。康熙在台湾问题的处理上,有力地维护了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,眼光是远大的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